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关注

中国水事:这条总书记亲自推动治理的“水患之河”是如何蝶变的?

2024-11-22 09:05  

在福建莆田,有一条水边栽满了荔枝树的溪流,叫作木兰溪。发源于福建戴云山脉,干流总长105公里,流域面积1732平方公里,是莆田的母亲河。从之前的“谈溪色变”到如今的清波安澜,这中间经历了怎样的改变?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木兰溪综合治理工程



莆田木兰溪支流延寿溪中的荔枝林带


“是考虑彻底根治木兰溪水患的时候了!”


木兰溪弯多且急,河道狭窄,天然落差784米,下游河道直线距离仅8.7公里。遇到天文大潮和强降雨,就会形成洪、涝、潮三碰头,洪水极易在两岸形成漫溢,形成严重的洪灾。


在木兰溪距入海口25.8公里处,有一座200多米长的古堰——木兰陂,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也是中国东南滨海地区拒咸蓄淡工程的典型代表。



北宋年间,具有排、蓄、引、挡、灌等综合水利功能的木兰陂建成后,削弱了河海交攻、洪水肆虐之灾,但并未完全消除木兰溪水患。资料显示,1952年至1990年间,木兰溪仍然平均每10年发生一次大洪水,至于小水灾,几乎年年都有,给沿岸工农业生产及群众生活带来巨大损失。



1999年10月,第14号超强台风正面袭击莆田,淹没农田45万亩,导致当地经济损失31亿元。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的习近平同志第一时间来到莆田,走村入户慰问受灾群众,他留下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话:“是考虑彻底根治木兰溪水患的时候了!”自此,根治木兰溪水患提上日程。


木兰溪治理之难,在于其特殊的地质条件和客观环境。针对木兰溪下游软基河道、弯多且急、冲刷剧烈等自然条件,国内权威水利专家窦国仁找到了“软体排”技术,为木兰溪治理设计了全国首个物理模型,进行木兰溪张镇段试验。经历一次次设计、优化、论证,水利部门决定采用“裁弯取直、新挖河道”的治理工程方案。



木兰溪防洪一期工程技术设计论证会现场


1999年,木兰溪下游防洪一期工程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同年12月27日,木兰溪一期试验段工程建设开工,习近平和6000多名干部群众、驻军官兵一起参加了义务劳动,木兰溪下游的综合治理工作从此全面展开。


2003年,木兰溪裁弯取直工程完成,原来16公里的行洪河道被裁直为8.64公里,堤坝也同步建设完成。


2011年,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全面建成,两岸防洪堤实现闭合、洪水归槽。木兰溪下游的防洪能力,从不足两年一遇提升到50年一遇,莆田市主城区“洪水不设防”的历史就此结束。下游20多万亩平原、70个行政村和近百万人口从此不再受水患困扰。


久久为功的全流域系统治理


木兰溪的综合治理没有停止,由于裁弯取直会影响原有生态系统,莆田市巧取“改道不改水”的方式,最大限度保留住原始河道水面,于是诞生了水域面积超700亩的莆田市最大城市生态景观湖——玉湖,不仅有效增加了莆田城区水域面积,提升了蓄洪能力,而且丰富了城市生态内涵。



玉湖


玉湖之变,折射出木兰溪治理从干流走向全流域的全面升级。作为全国首条全流域系统治理水系,木兰溪的上游构筑了保护、治理、修复等多道防线,下游连通河湖水系保护生态湿地,建设城市绿心。“水患之河”变成了“最美家乡河”。


如今,木兰溪碧波流淌,见证着一座城市、一个流域“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生动实践。



进入无障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