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研究项目成果库 >> 2021年

水毁修复相关政策研究

2022-11-11 18:07  

成果摘要  

    一、研究背景

  我国暴雨洪水发生多、分布广、量级大,在依托水利工程抵御洪涝灾害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遭受洪水冲击而导致工程本身受损,甚至出现决口、垮坝等工程毁损重大事件。水利工程水毁不仅影响工程本身效益的发挥,而且也会影响整个防洪工程体系的调度运行,带来严重的防洪安全问题和较大风险隐患,必须及时予以修复,尽快恢复其功能。长期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程水毁修复工作,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不断加大投入,但由于水利工程水毁点多面广、修复任务重、施工期短,加之资金筹措渠道单一、投入规模小、管理环节多等因素,水毁修复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本项目针对现有水毁修复管理存在的问题,重点开展水毁修复工作的政策与制度研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及建议。

  二、研究主要内容

  (一)水毁修复管理现状与需求研究

  1.总体情况研究与分析

  收集各年度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水旱灾害防御公报、2018-2021年水利设施受灾数据统计、水毁修复数据等相关资料,分析研究国内各省区近年工程水毁情况、水毁修复情况及水毁修复资金情况等。

  2.地方主要做法与经验

  根据资料收集与调研情况,对制度机制、认定上报、修复立项、实施管理、验收评估和资金管理等方面总结。

  3.主要存在问题

  从水毁修复管理制度、资金投入、组织方式、等级划分、统计认定、监督检查和总结评估等方面分析研究水毁修复主要存在问题。

  4.制度需求分析

  针对水毁工程的特点与管理现状,找准水毁修复政策制度需求,从顶层规划、认定环节、实施管理、总结评估、资金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二)水毁修复管理政策框架研究

  以完善防洪工程水毁修复管理制度为核心,通过研究相应政策制度、实施细则、实施方案,提出建立国家、省级、市县三个层面的管理制度体系和技术规范支撑体系,对水毁修复工程认定上报、立项实施、建设管理、竣工验收、绩效评估等工作的全过程进行管理。

  根据水毁修复管理政策制度框架体系,按照水毁修复工程管理政策的颁布层次和主要作用,梳理相关政策,初步形成政策清单储备。

  (三)防洪工程设施水毁修复管理研究

  通过深入研究分析水毁修复工作现状,从水毁修复工作的认定上报、项目管理、监督管理等环节入手,研究防洪工程水毁修复有关管理办法,提出了水毁修复有关全过程规范和统一管理的措施。

  (四)防洪工程设施水毁损失测算研究

  目前防洪工程设施水毁认定缺乏统一标准,水毁损失估算难度大,导致地方在灾情统计及水毁修复等工作中统计口径差异大、推进困难。为加强和规范防洪工程设施水毁修复管理,科学开展防洪工程设施水毁损失测算工作标准化,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本次研究梳理了公路、房屋等工程的损坏补偿,以及地震、地质灾害损失估算等两个方面的行业规定和标准规范,并基于水利行业已有规范、标准等成果,研究提出了防洪水毁工程测算初步办法。

  (五)防洪工程设施水毁修复监督检查研究

  本次研究在年度监督检查方案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水毁修复中有关工程质量、修复资金、修复进度的监督检查要求,明确各阶段督查重点和责任主体,提出了规范和加强监督检查的措施。

  三、研究成果

  (一)防洪工程设施水毁修复管理研究主要成果

  根据水毁修复工作现状情况,本次重点研究了水毁修复权责关系和工作组织方式、水毁修复项目等级划定标准、水毁认定上报、水毁修复项目管理、水毁修复监督检查,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二)防洪工程设施水毁损失测算研究主要成果

  考虑到防洪工程设施水毁修复工作的实际需求,以及地方各级水利部门在实际实施时在基础资料、时间、人员技术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因素,考虑防洪工程设施水毁损失估算方法在适用性、可操作性、简便性和准确性等多方面要求,本次采用“损失折算法”、“定额估算法”和“标准年限折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分不同类型工程、不同工程部位、不同损毁情况、不同损毁程度等因素,按照“恢复防洪工程原有功能和效益”所需要的费用为标准,计算其水毁损失,并提出了防洪工程设施水毁损失测算方法。同时结合实际实施的项目,按照本报告提出的测算办法进行测算,验证了测算办法的合理性。

  (三)防洪工程设施水毁修复监督检查研究主要成果

  根据水毁修复监督检查工作现状情况,本次重点研究了水毁修复监督检查主体与职责、水毁监督检查事项与程序、水毁问题分级与整改、责任追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四)水毁修复相关政策研究资料汇编成果

  本项目在已有资料收集和需求分析情况下,选取典型流域、省区开展实地调研,补充收集了大量整理各级地方部门有关水毁修复管理工作的基础数据、资料文档等,形成了水毁修复相关政策研究资料汇编成果。

  研究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进入无障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