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研究项目成果库 >> 2021年

水旱灾害风险识别与防范机制研究

2022-11-16 18:40  

成果摘要  

    本专题系统调研和分析了我国水旱灾害防御体系现状,建立了水旱灾害防御体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开展了全国和分流域分省水旱灾害防御能力评价。借鉴参考国外发达国家水旱灾害防御的先进理念、政策法规和成功经验,明晰了当前我国水旱灾害防御体系的薄弱环节和短板,对历史典型特大水旱灾害事件、极端超标洪水事件以及未来特大水旱灾害情景的影响和风险进行辨识分析和预估,提出了防范化解风险的机制对策建议。主要成果如下:

  一、洪水部分

  1.开展了全国和各流域洪水灾害防御体系保障能力评价。全国洪水防御体系安全保障程度为较安全,四个维度中全国防洪工程达标率较高,但精准洪水预报预警能力、工程联合调度能力、基于洪水风险的防洪区管理能力三项较低。

  2.开展了七大流域历史大洪水和极端超标洪水风险识别。七大流域在现状防御体系下发生20世纪以来的最大洪水时,受洪水威胁区主要集中于洪泛区、蓄滞洪区、一般保护区和支流薄弱段。

  3.开展了典型流域未来超标洪水风险情景分析。在未来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情景下,我国洪涝灾害损失将可能持续增加。针对洪水防御的薄弱环节,研究提高防控能力和防范重大风险的工程措施和管理对策刻不容缓。

  4.提出了洪水灾害防范机制建议。在防洪工程体系挖潜机制方面,推进达标建设,挖潜水工程防洪能力,修订完善水工程联合调度方案,实现对超标洪水的有效调控。在预防措施落实方面,要全面提高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能力建设。在防洪区洪水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方面,实施分区管理,规范洪水风险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开发建设行为。在洪水灾害防御社会化机制建设方面,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除政府外,鼓励家庭、企业、社会以及保险公司等共同分担洪水风险。

  二、干旱部分

  1.开展了全国干旱灾害防御体系能力评估。从供水保障、经济投入、节水水平和其他措施等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评估了全国六大区及各省干旱灾害防御体系能力。

  2.开展了农业干旱灾害风险和城市因旱缺水风险识别。从危险性、暴露度、脆弱性三方面综合评估农业旱灾风险和城市因旱缺水风险。全国范围看,粮食主产区的农业旱灾风险仍然较大,城市因旱缺水风险北方高于南方。

  3.开展了历史典型场次极端干旱事件重演影响分析。提出了一套历史特大干旱重演影响分析方法。针对明末崇祯大旱和清光绪初年大旱两个典型场次极端干旱事件,估算特大干旱导致的缺水状况对供水、粮食以及经济等方面的可能影响。

  4.开展了未来干旱灾害风险预估分析。从干旱频率、历时和强度三个方面,重点评估气候变化对未来气象干旱、水文干旱和农业干旱的影响。结果显示:全球增暖将进一步加剧我国部分地区的农业干旱及其影响;高排放情景下未来30年特旱中高风险区域较基准期分布更为广泛、更为分散。

  5.提出了干旱灾害防范机制建议。在旱情监测及预报方面,构建覆盖农业、城市、生态等多方面的包括旱情监测评估预警、旱情预测预报、旱灾风险评估、防御综合调控等涵盖干旱管理全过程的一体化、全链条的综合机制和业务化平台。在极端干旱备灾机制方面,加强粮食和地下水战略储备。在干旱灾害防御社会化机制方面,加强减灾文化建设及知识科普,推动建立旱灾保险制度。

  研究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进入无障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