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管理法制化建设研究
2022-11-17 10:20 |
|
成果摘要
三峡水库管理法制化建设研究分析了三峡水库管理及其政策制度现状,总结了典型大型水库运行管理经验,提出了三峡水库管理法制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框架以及相关建议。
一、三峡水库管理法制化建设总体思路框架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关于治水重要论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安全生产、考察三峡工程等重要讲话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围绕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对三峡工程提出的新要求,准确把握三峡工程在国家宏观战略和长江流域中的功能定位,以确保三峡工程长期安全运行和持续发挥综合效益、服务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为目标,按照“大时空、大系统、大担当、大安全”要求,以“十大安全”问题为导向,统筹发展和安全、流域与区域,健全完善三峡水库管理法规制度体系,为加强三峡水库管理提供法制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坚持统一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与现有法律法规相衔接的原则,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与继承相结合的原则。
(三)总体思路
针对三峡水库运行管理的实际情况,明确水库管理法制化建设的目的、依据和基本原则,根据《水法》《防洪法》《长江保护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河道管理条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安全保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新形势新要求,以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库资源、更好地发挥水库综合效益为目标,以水库枢纽安全、水质安全、水库调度、库容与岸线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为重点,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健全完善三峡水库管理体制机制、水库安全、水库调度、消落区监管、库容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规制度,促进国家在三峡水库制定专门法律法规,为加强三峡水库管理提供法制保障。
(四)政策制度框架
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一是继承和完善建设期三峡水库管理体制。根据水利部职责,水利部负责组织提出并协调落实三峡工程运行的有关政策措施,指导监督工程安全运行。延续现状三峡水库运行管理的有效做法,三峡枢纽区域的管理宜继续由三峡集团负责,库区由地方政府进行属地管理,形成各负其责的管理格局。二是在国家长江流域协调机制框架下,发挥河湖长制平台优势,完善水库协调机制。
水库安全制度。一是加快划定水库管理保护范围,尽快落实库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范围划定责任,明确范围划定标准和管控目标指标,加快推动三峡水库管理和保护范围划界工作,为有效保护水库水域奠定基础。二是不断完善三峡枢纽安全制度,主要是按照《长江三峡枢纽安全保卫条例》有关要求,加快制定出台更加细化的配套政策。
水库调度制度。针对目前存在的水库群联合调度、生态调度制度缺乏、防洪发电生态航运多目标调度协调等问题进行补充完善,明确调度的原则、权限和程序等。
消落区监管制度。借鉴地方水库消落区管理立法经验,在国家层面研究制定三峡水库消落区保护和利用的法规,构建三峡水库消落区法律管理制度,明确各方关系、利益和职责,用法律支撑消落区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
岸线保护和利用制度。加强对三峡水库水域岸线管理,提倡科学利用库区岸线资源,实现库区岸线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加强三峡库区库岸地质安全防护,禁止违法利用、占用三峡水库岸线,相关制度主要是在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洪水影响评价、采砂许可等方面,严格行政审批,制止各种违法建设活动,杜绝库汊围填、围网养殖、乱占岸线等行为,确保水库库容不被侵占。
库容保护制度。一是建立库容保护规划制度。二是建立库容保护机制,包括建设项目占用库容调查统计、核实、监督管理、占用补偿等。
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制度。完善三峡工程运行安全综合监测系统,强化水质安全监测制度、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污染治理制度。探索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以及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二、相关对策建议
一是提高认识,加快推进三峡水库运行管理法制化建设。二是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完善协调机制,夯实管理基础。三是建立健全常规生态调度机制,探索开展生态保护补偿试点示范。四是加强标准建设及安全监测,为确保水库运行安全提供技术支撑。五是谋划建设三峡国家公园,促进库区高质量发展。六是持续开展移民帮扶,推动库区绿色发展。
研究单位: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